日本外交政策论坛 > 文库 > 第三十六期 > 亚洲的成长与日本(中)大城市享受人口红利
经济 ,第三十六期  2018年6月15日

亚洲的成长与日本(中)大城市享受人口红利

[

要点:

  • 上海的人均GDP比肩高收入国家。
  • 大城市年轻人口比例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 在不远的将来,农村地区老龄化还将进一步加速。

大泉启一郎(日本综合研究所调査部高级主任研究员)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亚洲新兴工业经济圈、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经济的未来掌握在城市手中。

   回首过去,上世纪五十年代东亚地区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率)只有17%,远低于当时世界的平均水平(30%)。在当时的东亚地区,城市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此后,东亚地区的城市化率快速上升,2010年超过50%,2015年达到57%,已经超过了54%的世界平均水平。东亚地区已经从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变成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迄今为止,城市带动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成长。将来,城市还将继续推动该地区的经济成长。


    除了首尔、台北之外,东亚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正在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派车应用、手机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化服务不断涌现,已经领先于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城市的实力并不能用国家平均指标加以衡量。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时,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仅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大城市的经济实力是不对的,会产生误解。

    例如,中国的人均GDP是80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中国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万8000美元,这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样,泰国的人均GDP只有6000美元左右,但是曼谷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4000美元。

   实际上,仅使用上海、曼谷这样的行政单位的数据,还不足以评估大城市的实际情况。其原因在于,这些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新的经济圈。以日本为例,在评估东京经济圈的实力时,必须要考虑东京周边的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茨城县的部分地区的情况。

    上海与其相邻的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曼谷与其相邻的七个府形成了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该地区的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可以看到,在东亚地区已经形成了许多新经济圈。这些新经济圈不算是国家,但也不能算是一个城市。


    大城市中心区域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迄今为止关于开发东亚地区消费市场的探讨中,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开发、确保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这些人的收入低于日本的中产阶层)。实际上,在东亚国家里,高收入阶层在迅速扩大,这些人可以用与日本相同的价格购买日本的产品和服务。来自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而且这些游客的消费能力也相当高。这些都表明这些国家的高收入群体正在扩大。

    当然,变化不仅仅局限在消费层面。在生产层面,东亚国家大城市的创新(技术革新)能力也在加速成长。中国深圳市凭借世界最大的小型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公司以及世界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技术公司,俨然已经成为“亚洲的硅谷”。根据最新报道,深圳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上海,达到两万美元以上。2017年,深圳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香港。

    这些大城市的经济成长、消费和创新都是由年轻人拉动的。从深圳市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看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人口——20-39岁人口的比例达到60%以上(见下图)。这表明大城市是通过吸引国内外的年经人才实现了持续的经济成长。实际上,在所有人口超越一千万人的大城市中,只有深圳的年轻人口达到了这样高的比例。尽管如此,东亚国家大城市的年轻人口比例仍然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这些大城市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所在国家的发展路线。

    东亚国家普遍面临少子化、老龄化的风险。不仅是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中国、泰国、越南的生产年龄人口(15-64岁)都呈减少趋势。从国家或地区层面来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是,正如深圳市的人口金字塔图所示,东亚国家的大城市却通过吸引年轻人而享受着人口红利。

    为了实现持续的成长,必须提高生产力。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通过创新等来提高生产力,则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最终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已经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但是这些国家的大城市——例如深圳、上海、曼谷、吉隆坡等,其收入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在进行之中,可以说是成功地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

    这些东亚国家的大城市应该被视为支撑日本经济持续成长的合作伙伴。居住在大城市的高收入阶层通过电商(EC)购买日本产品,为日本扩大出口创造了机会。这些出口产品中包括大量的农产品和食品。此类产品出口的扩大,可以促进日本农业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型。

    另外,大城市中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也会为东亚地区价值链的发展带来机遇。大城市中的初创企业是推动开放创新的主要力量。

    当然,对于日本来说,东亚国家的大城市是强劲的竞争对手。最近日本流行“课题先进国”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日本能够走在别的国家前面,率先解决老龄化、能源问题等课题,则可以维持国际竞争力,实现持续成长。但是,如果日本不迅速采取行动,则东亚国家大城市的成长企业可能会比日本更快地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能误判东亚国家大城市的实力。

    今后,这些大城市还会是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我们也不能过早认为大城市的繁荣终将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在日本,由于产业过度集中于东京,导致地方产业消失。在东亚地区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如前面所述,大城市的成长依靠的是来自地方、农村的年轻人。这导致地方、农村缺少年轻人。地方、农村在收入未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会不断丧失人口红利。

    另外,居住在地方、农村的主要是生于婴儿潮时代的中、老年者(45~55岁),在不远的将来,老龄化的速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快。当前,中国正在探讨“未富先老”的问题。实际上,在一些地方和农村地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现实。其它的东亚国家也是如此。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应该跳出国家的框架,将东亚大城市视为高端消费者居住区和数字化制造、新服务的诞生之地,调整战略,这样才能实现成长。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冷静的眼光,注意到大城市与地方、农村地区之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如果日本企业能够在这两个方面之间找到平衡,则可以在东亚的成长过程中找到持续成长的机会。

[本文经过笔者和日本经济新闻的同意,由Discuss Japan翻译转载。原文刊载于日本经济新闻2018年4月12日晨刊。]

Managemented by 佐口尚志

返回顶部